QQ窗体自动隐藏效果探究
腾讯QQ是当前流行的网络聊天工具之一,由于它在应用设计上有很多独特之处,所以也吸引了很多程序员对之进行研究和模仿。在这里,我将利用Delphi对QQ的窗体自动隐藏效果提出自己的实现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熟悉QQ使用的朋友都知道,当QQ窗体区域超出屏幕四边时,窗体就会自动“消失”,只留下窗体一边的小部分显露在桌面上。当用鼠标移动到显露部分之上,窗体就会在隐藏位置重新完整显示;但当鼠标离开窗体区域后,窗体便会重新进入隐藏状态。
对隐藏的全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两点推测:第一,窗体隐藏的处理是与窗体移动过程有关;第二,窗体隐藏的触发条件是窗体的区域已经移动到屏幕的可视范围之外。
对第一点推测,可以通过对窗体移动时产生的Windows消息进行拦截处理加以实现。对第二点推测,如何去表示“窗体区域已经超出屏幕可视范围”这一条件成为实现的关键。
二、基本的分析
让我们先留意一下Windows环境下窗体移动的过程与效果。当使用鼠标移动窗体的时候,窗体本身并没有立刻随鼠标的移动而发生位置的改变;相反,鼠标正在拖动的是一个大小与窗体一致的透明区域(确切的说一个虚线边框的矩形)。当鼠标释放矩形后,窗体本身才会在矩形最后停留的地方出现,从而完成整个移动的过程。(注意:在Windows 2000及XP环境下,如果在显示属性中选中“拖动时显示窗体内容”的显示效果选项,则上述过程无法观察。)
对QQ窗体,其移动过程与上述无异,但却有一处不同。当我们把矩形移动到屏幕四边且已有部分超出时,矩形就会自动地停留在超出位置上并完整显示。此时不论我们怎样试图把矩形再向超出方向上移动,矩形也只保持在该位置。当释放鼠标之后,窗体的隐藏效果也就出现了。
从上述过程可以推断,触发隐藏条件后,即使仍处于移动过程但矩形本身却已经被锁定,因此对窗体位置的判断是发生在移动过程中,也就是说我们要拦截处理的Windows消息是WM_MOVING。其次,在移动过程中首先发生位置变化的是矩形而不是窗体本身,因此实现隐藏的关键是对矩形参数的判断与设置。
我们可以先留意一下WM_MOVING消息的语法结构:
WM_MOVING
WPARAM wParam
LPARAM lParam,
其中,WPARAM不被使用,而LPARAM则是一个指针,所指向的是一个RECT结构。RECT结构中包含了Left、Top、Right、Bottom四个参数,分别用于描述矩形的左上角与右下角,“该RECT记录了窗体相对于屏幕的当前位置;当要改变拖动矩形的位置时,程序本身必须改变RECT结构中各成员变量的相关值”。由此可知,我们要处理的矩形其实已经在WM_MOVING消息中被提到,我们要处理的也就是LPARAM所指向的RECT结构的有关参数。
接下来我们要设置一个由隐藏条件激活的计时器,目的是监控鼠标相对窗体的位置。因为窗体隐藏后的隐现是靠鼠标激活的,所以若检测到鼠标位于窗体之上,则说明窗体在显示状态;反之,窗体在隐藏状态。我们只需在相关的判断下加入对窗体Top和Left属性的赋值即可实现隐现效果。
至此,有关自动隐藏效果的实现分析就基本完成了。不过还要注意一点,因为我们是在WM_MOVING消息的拦截处理中判断隐藏条件,而通过计时器的OnTimer事件处理隐现效果。在此隐藏条件是否满足在两个过程中的传递将成为关键。同时我们要知道的不仅是隐藏条件是否满足,还必须知道窗体是在屏幕的那一边上发生隐藏。为此,我们需要定义一个集合去描述窗体隐藏的位置,例如:
type
HidePosKind = (hpTop,hpLeft,hpBottom,hpRight);
type
THidePos = set of HidePosKind;
不过,类似的集合在Delphi本身就已经存在,譬如TAnchors集合。TAnchors集合原来是用于指明一个控件如何锚定于其父类控件的位置,我们在这里则借用来描述窗体对屏幕的隐藏位置。
在TAnchors集合中也包含了四个值,其定义如下:
type TAnchorKind = (akTop, akLeft, akRight, akBottom);
type TAnchors = set of TAnchorKind;
在代码的实现中,我们将定义一个TAnchors类型的全局变量FAnchors去描述窗体隐藏的位置。
三、初步的实现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过程对WM_MOVING消息进行拦截处理,代码如下:
……
private
FAnchors: TAnchors;
procedure WMMOVING(var Msg: TMessage); message WM_MOVING;
……
uses Math,type;
procedure TForm1.WMMOVING(var Msg: TMessage);
begin
inherited;
with PRect(Msg.LParam)^ do
begin
Left := Min(Max(0, Left), Screen.Width - Width);
Top := Min(Max(0, Top), Screen.Height - Height);
Right := Min(Max(Width, Right), Screen.Width);
Bottom := Min(Max(Height, Bottom), Screen.Height);
FAnchors := [];
if Left = 0 then Include(FAnchors, akLeft);
if Right = Screen.Width then Include(FAnchors, akRight);
if Top = 0 then Include(FAnchors, akTop);
if Bottom = Screen.Height then Include(FAnchors, akBottom);
Timer1.Enabled := FAnchors <> [];
end;
end;
在该过程中,我们通过对矩形参数Left、Top、Right、Bottom的判断确定窗体所处位置是否符合隐藏条件,判断结果存放在全局变量Fanchors之中。当触发隐藏时,在Fanchors中将至少有一个值而不多于两个值。(为什么呢?)
判断条件的设置似乎和我们一般的理解有点不同。以Left参数的判断为例,在判断了Max(0, Left)之后还为什么一定要与Screen.Width – Width的值再作比较呢?这其实是为了对一些较为极端的情况(例如窗体的宽度大于屏幕宽度)所作的伪处理,大家如果有兴趣的可自己试验一下这些极端的效果。当然,如果我们的窗体限制了宽、高的最大值,那么判断也就可以简化为我们最初的理解。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代码中出现的Left、Top、Right、Bottom都是RECT的参数,而Width和Height才是窗体Form1的属性。
接下来我们要处理TTimer的OnTimer事件了。在WMMOVING过程中,当Fanchors不为空时,TTimer启动;反之,TTimer关闭。OnTimer事件的代码如下:
procedure TForm1.Timer1Timer(Sender: TObject);
const
cOffset = 2;
begin
if WindowFromPoint(Mouse.CursorPos) = Handle then
begin
if akLeft in FAnchors then Left := 0;
if akTop in FAnchors then Top := 0;
if akRight in FAnchors then Left := Screen.Width - Width;
if akBottom in FAnchors then Top := Screen.Height - Height;
end else
begin
if akLeft in FAnchors then Left := -Width + cOffset;
if akTop in FAnchors then Top := -Height + cOffset;
if akRight in FAnchors then Left := Screen.Width - cOffset;
if akBottom in FAnchors then Top := Screen.Height - cOffset;
end;
end;
在这里,我们首先定义一个常量cOffset去表示窗体隐藏后显露部分的大小。然后我们利用WindowFromPoint这个Windows API函数检测鼠标是否位于窗体之上。接下来的判断就是处理在显示和隐藏状态下窗体Left和Top属性值的设置。注意,针对Fanchors中存在不同值的情况,窗体Left和Top的设置是各不相同的,但是这些设置只有顺序上的差异而并没有优先级别的差异。(为什么要提到这一点呢?)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在本事件中Top、Left、Width和Height都是窗体Form1的属性值。
好了,有关窗体隐藏的核心代码已经介绍完毕了,不过要达到预期效果,窗体Form1在创建时还必须做一些准备工作,代码如下:
procedure TForm1.FormCreate(Sender: TObject);
begin
Timer1.Enabled := False;
Timer1.Interval := 200;
FormStyle := fsStayOnTop;
end;
这里的代码相对简单,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对Form1的FormStyle属性的设置。FormStyle为fsStayOnTop时可保证了Form1始终位于最前显示。从效果角度看,当系统工具栏为“总在最前显示”时是最为明显的,因为若窗体移动到系统工具栏上时也不会被其所遮盖。
四、进一步完善
上面的代码已经基本实现了窗体的自动隐藏效果,但是我在介绍代码的时候有两个问题是被提出但没有被解答的。
首先是为什么触发隐藏时Fanchors中将至少有一个值而不多于两个值呢?注意代码中对Fanchors的赋值是通过四个判断进行的,那么如果触发隐藏的话,Fanchors中将毫无疑问会有一个值存在,但这种情况是针对隐藏发生在屏幕的四边而言。当窗体被推入到屏幕的四角时,那么Fanchors中便将会有两个值存在。那此时窗体会隐藏到什么地方呢?
实际的效果告诉我们,窗体会被隐藏到屏幕的四角上。此时若我们试图让窗体重新显示,你便会发现窗体在不断的闪烁。为什么呢?这就是第二个问题提出的原因了。因为对窗体显示或隐藏的处理是根据Fanchors中的值作出的。当Fanchors中有两个值的时候,就将会引发对窗体属性的两次设置。而因为设置语句只有顺序差异而没有优先级差异,那么OnTimer事件中每次都会对窗体进行两次的属性值设置,从而导致我们看到闪烁的显示效果。
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再观察一下QQ的处理。在2003 II版的QQ里面,窗体的隐藏效果作了一定的调整:当窗体在屏幕左右两边隐藏时,它会自动充满屏幕的左右两边且高度不可改变;当窗体脱离屏幕两边的隐藏区域后,窗体的大小会恢复为隐藏前的大小。(注意:窗体并非是完全充满屏幕的两边。QQ在处理这个效果时可能只注意了系统工具栏总在最前显示且位于屏幕下方的情况,所以其充满的区域也只是屏幕顶端到系统工具栏上方的一段空间。)这样的处理可以令窗体即使被推入到屏幕四角,也可以保证只会对其中的一个隐藏方向进行处理,从而避免了前面出现的闪烁现象。
结合前面的分析,要实现如上的效果还是从拦截WM_MOVING消息入手。重写后的WMMOVING过程如下:
procedure TForm1.WMMOVING(var Msg: TMessage);
begin
inherited;
with PRect(Msg.LParam)^ do
begin
if (akLeft in FAnchors) or (akRight in FAnchors) then
begin
if (Left > 0) and (Right < Screen.Width) then
begin
if rec_Position then
begin
Bottom := top + Lst_Height;
Right := Left + Lst_Width;
Height := Lst_Height;
Width := Lst_Width;
end;
end else
begin
SetBarHeight;
Top := Cur_Top;
Bottom := Cur_Bottom;
exit;
end;
end;
Left := Min(Max(0, Left), Screen.Width - Width);
……
if not Rec_Position then
begin
Lst_Height := form1.Height;
Lst_Width := form1.width;
end;
FAnchors := [];
……
if (akLeft in FAnchors) or (akRight in FAnchors) then
begin
Rec_Position := True;
SetBarHeight;
Top := Cur_Top;
Bottom := Cur_Bottom;
end else
Rec_Position := False;
Timer1.Enabled := FAnchors <> [];
end;
end;
在新的代码中,我们首先使用了三个新定义的全局变量,分别是:
Lst_Height : Integer; //记录窗体隐藏前的高度
Lst_Width : Integer; //记录窗体隐藏前的宽度
Rec_Position : Boolean; //是否启动窗体宽高记录标志
然后加入了三个判断代码块。
在第一个判断中首先判定窗体在移动前是否位于屏幕左右两边的隐藏区域。若为真,则判断窗体是否从隐藏区域向屏幕中央移动(注意,存在此判断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还可能将窗体往屏幕两边推动)。若再为真,则恢复窗体隐藏前的大小;反之,强制设置矩形的Top和Bottom值并退出消息的处理。
第二个判断在于记录窗体的宽高值。Rec_Position是记录窗体宽高的标志,它的值在第三个判断中进行设置。若窗体在移动前位于屏幕两边的隐藏区域,则Rec_Position为True,此时窗体的高度已经固定,记录已经无意义。所以只在Rec_Position为False时才需要记录窗体的宽高。
第三个判断位于Fanchors值设置之后。它根据窗体的位置对矩形的显示效果进行判断处理。判断也是基于窗体是否位于屏幕两边进行,为True则设置矩形的高度并设置Rec_Position的值为True。
在第三个判断中使用了一个新定义的过程SetBarHeight,其代码如下:
procedure TForm1.SetBarHeight;
var
AppBarData : TAPPBARDATA;
begin
AppBarData.cbSize := SIZEOF(AppBarData);
If SHAppBarMessage(ABM_GETSTATE,AppBarData) AND ABS_AUTOHIDE) <> 0 then
begin
Cur_Top := 1;
Cur_Bottom := Screen.Height - 1;
end else
begin
SHAppBarMessage(ABM_GETTASKBARPOS,AppBarData);
case AppBarData.uEdge of
ABE_TOP : begin
Cur_Top := AppBarData.rc.Bottom + 1;
Cur_Bottom := Screen.Height - 1;
end;
ABE_LEFT : begin
Cur_Top := 1;
Cur_Bottom := Screen.Height - 1;
end;
ABE_RIGHT : begin
Cur_Top := 1;
Cur_Bottom := Screen.Height - 1;
end;
ABE_BOTTOM : begin
Cur_Top := 1;
Cur_Bottom:=Screen.Height -
(AppBarData.rc.Bottom - AppBarData.rc.Top) - 1;
end;
end;
end;
end;
SetBarHeight用于计算矩形高度,计算后的结果通过Cur_Top和Cur_Bottom两个全局变量给传递矩形的Top和Bottom参数。
在该过程中使用了一个Windows API函数SHAppBarMessage。SHAppBarMessage的作用是向系统传递系统工具栏消息,其函数原型为:
WINSHELLAPI UINT APIENTRY SHAppBarMessage(
DWORD dwMessage,
PAPPBARDATA pData);
其中dwMessage是发送给系统的工具栏消息;pData是指向PAPPBARDATA结构的指针,PAPPBARDATA结构返回的内容依据发出的消息而定。
在过程中,我们首先传递ABM_GETSTATE参数去获取系统工具栏的状态是自动隐藏还是总在最前显示。然后我们再利用ABM_GETTASKBARPOS参数去获取系统工具栏的位置,此时AppBarData的返回值中将会是系统工具栏的位置ABE_TOP、ABE_LEFT、ABE_RIGHT、ABE_BOTTOM四者之一。最后我们利用系统工具栏自身的拖动矩形参数计算出工具栏的高度。
使用了SetBarHeight令窗体在屏幕两边随系统工具栏的位置和高度的改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当然,你也可以直接给Cur_Top和Cur_Bottom这两个变量设置固定值以实现QQ效果。在测试中,Cur_Top可以是1,而Cur_Bottom则是Screen.Width – 30(Windows系统工具栏的高度在默认情况下是30,这是不随分辨率改变的)。
由于要使窗体在屏幕两边的高度与位置可以随系统工具栏的位置和高度的改动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OnTimer事件中的处理也要相应的改动,主要是显示窗体的时候要注意对窗体Top和Height属性的设置必须跟随与系统工具栏的位置和高度相协调,代码如下:
……
if akLeft in FAnchors then
begin
Left := -Width + cOffset;
SetBarHeight;
Top := Cur_Top;
Height := Cur_Bottom;
end;
if akRight in FAnchors then
begin
Left := Screen.Width - cOffset;
SetBarHeight;
Top := Cur_Top;
Height := Cur_Bottom;
end;
……
最后,为了保证窗体在屏幕两边隐藏后高度保持不变,我们再添加一个WMSizing过程对WM_Sizing消息进行拦截处理。WMSizing过程的代码如下:
procedure TForm1.WMSizing(var Msg: TMessage);
begin
inherited;
if (akRight in FAnchors) then
begin
with PRect(Msg.LParam)^ do
begin
Left := Screen.Width - Width;
Top := Cur_Top;
Right := Screen.Width;
Bottom := Cur_Bottom
end;
end else if (akLeft in FAnchors) then
begin
with PRect(Msg.LParam)^ do
begin
Left := 0;
Top := Cur_Top;
Right := Width;
Bottom := Cur_Bottom;
end;
end;
end;
WM_Sizing消息的语法结构与WM_MOVING消息相似,也包含了一个对矩形的指针。通过该指针我们可以对矩形的Top、Left、Right和Bottom参数进行设置,从而保证矩形高度不受用户操作影响。
至此,一个窗体自动隐藏的程序就基本完成了,其实际效果已经和QQ相当接近了。当然,从实际运行效果看还存在着一些小瑕疵,并且代码中并没有对窗体在隐藏后的宽度设置上进行处理,或者大家可以考虑继续进行完善此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