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中汉语动结式生成的过程和困难
A.人的客观属性(智能、举止、年龄、外貌、品性、经济状况)
A1.[智能]学笨了 学昏了 学蒙了 学痴了 学蠢了 学土了 学呆了 学木了 学乖了 学傻了
A2.[举止]学刁了 学歪了 学贼了 学油了 学浮了 学狠了 学犟了 学俗了 学倔了 学皮了 学酸了 学混了 学抠了
A3.[年龄]学老了
A4.[经济状况]学富了 学穷了
A5.[品性]学差了 学废了 学好了 学黑了 学坏了 学糟了
A6.[外貌]学俏了
B.人的主观感受(态度、感知)
B1.[态度]学烦了 学够了 学惯了 学迷了 学恼了 学腻了 学怕了
B2.[感知]学懂了 学乏了 学会了 学累了 学通了 学忘了
C.人的状态和行为(状态、行动)
C1.[状态]学病了 学成了 学疯了 学垮了 学亏了 学蔫了 学瘸了 学死了 学瘫了 学哑了 学晕了
C2.[行动]学哭了 学跑了 学散了 学走了
D.事物的状态(状态)
学丢了 学没了
E.事物的特性(特性)
学反了 学活了 学偏了 学浅了 学深了 学杂了 学窄了 学足了
F.事件的特性(特性)
学遍了 学迟了 学重了 学错了 学对了 学多了 学久了 学滥了 学全了 学少了 学透了 学晚了 学早了
可以看出,“学”和它的结果补语之间在概念意义的组合上遵循一定的规律。能否根据这些规律,用计算机可操作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判断词表以外的动结式实例是否合法?比如,《语法信息词典》没有把“精”列入可作结果补语的形容词当中,但是“学精了”是个合法的动结式实例。计算机可以这样来确认它的合法性:根据《知网》,“精”的定义是[智能>灵](“>”的右部是左部的下位概念。下同),在A1类[智能>愚/讷/智/灵](“/”表示“或”的意思。下同。)的范围内。同样,与“精”定义相同的“鬼”、“灵”、“巧”,虽然也没有被《语法信息词典》指明可作结果补语,但计算机仍然能够判定“学鬼了”、“学灵了”和“学巧了”是合法的动结式实例。
对于动补之间的语义组合,结果补语的概念意义是在动词概念意义的制约下起作用的。我们再来看与“学”有对义关系(Converse)的动词“教”。“学”和“教”都表示认知行为,前者是使自我认知,后者是使他人认知。因此有可能要求相似的结果补语。实际上,“学”的结果补语基本上都可以作“教”的结果补语。(注:尽管各自的语义指向可能不同,比如:“学笨了”和“教笨了”。这与动词的配价结构有关。在机器翻译生成动结式的过程中,由“整合语义结构”这一步处理。)它们或者表示认知行为对其主体(“学”的施事、“教”的与事)产生的效果:改变主体的客观属性(智能、举止、年龄、外貌、品性、经济状况)、主观感受(态度、感知)、状态和行为;或者表示认知行为对其涉及的事物产生的效果:改变涉及对象的状态、性质(长短、宽窄、深浅、多少、正反、美丑);或者表示认知行为本身的特性(度量、频率、程度)。不同的“动作—结果”关系产生了不同的动补组合关系,要把它们研究清楚,整理成规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
即使有了基于词语概念意义的规则,也还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在《知网》中,与“懂”有相同定义的单音节动词还有“认”、“审”、“识”、“通”、“悉”、“晓”、“知”。除了“通”以外,其余的都不能作“学”的结果补语。与“精”定义相同的双音节形容词“聪明”、“机灵”、“伶俐”、“乖巧”可以作“学”的结果补语,而同样定义的“聪颖”、“聪慧”却不行。这说明影响动词和结果补语组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