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商业银行现行财务分析的改进
4、在现有银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中加入评价表外业务的风险性、流动性、效益性的系列指标。比如,用“表外业务金额/银行资本总额”再与一定标准比较,就可以衡量表外业务的风险程度;又如我们可设计指标来反映表外业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影响;再如,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对表外业务也应予以考虑,即应制定出表外业务风险资产额的计算方法,使之成为银行加权风险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之,要始终对银行表外业务蕴涵的高风险保持高度警惕,通过跟踪监测,防患于未然,以利于银行的长远安全与持续运作。
5、正确处理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强制监管与商业银行利用财务分析进行自律性监管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关系是:最终目的相同,都是为确保银行的三性,只是出发角度、采用手段有所不同。因此二者应尽量做到数据共享,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不应彼此对立、割裂。
6、针对前文提及的银行现行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中存在的不妥之处,具体可改进克服如下:其一,既然资产流动性指标存在潜在的误导性特点,我们应注意在分析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时,结合其他比率,如速动比率、不稳定资产与流动资产之比等,综合考察和判断;其二,对资本利润率指标要注意明确、细致地界定作为分母的资本总额各组成部分的范围、内容,以增强指标计算的可操作性;其三,着力解决与资本充足率有关的准确计算,压缩人为“水分”,缩小与国际间不必要差距的众多问题;其四,将衡量贷款质量的系列比率改为正常贷款余额、关注贷款余额、次级贷款余额、可疑贷款余额、损失贷款余额,分别与各项贷款余额相比这样一系列比率,以便与所采用的新贷款分类法相配套。这些比率功能能否到位,关键还要靠新贷款分类法的切实落实,因此如何使该分类法更易操作,更易被接受,是眼下亟待攻克的难关。
(二)商业银行财务分析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比率分析时指标计算的有用性和经济性,避免陷入指标越多越无用的怪圈,而应根据分析的特定目的来选择必须计算的比率,不是动辄算出所有的比率。必须计算的比率一般应符合两大条件:一是特定分析必不可少的,如银行流动性分析中少不了对存贷比率、资产流动性比率、核心存款比率等重要比率的分析,而资本充足率比率、贷款质量衡量比率对银行的安全性分析同样不可缺少。二是指标间尽可能不重复,如计算了财务杠杆率,就无须再计算股权收益率。否则,不仅使分析程度繁琐,且指标越多,反而可能冲淡对主要指标的注意程度,以至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2、综合运用多种财务分析方法,如比较分析法、差额分析法、指标分解法、连环替代法、定基替代法等。因为每种方法各有其适用条件和优缺点,比如运用杜邦分析法时,以银行股权收益率为中心,再将其向下分解为利润率、资产利用率和财务杠杆率,然后可继续分析各主要成本费用项目及资产分布结构的合理性。这样从指标变动中就可找到银行内部管理的薄弱环节,积极对症下药,以求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