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财务管理

谨防我国金融体系出现“融资功能衰竭”风险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5 17:16:03
良贷款,造成信贷紧缩与不良贷款恶性循环。这样,不仅原有的不良贷款不能合理得到化解,而且会产生新的不良贷款。因此,信贷紧缩会使金融风险显性化,贷款的安全性趋于降低。由于金融机构贷款减少,企业已有的不良贷款不能通过新增贷款进行优化。所以信贷紧缩会提高不良贷款比例,加剧金融风险。
至此,一个由不良贷款的积累与恶化导致的“信贷紧缩——不良贷款——融资渠道堵塞——功能弱化衰竭”陷阱最终得以形成。以银行信贷投放为主的间接融资功能的弱化与衰竭由此可见一斑。
2、“股市救亡”与“圈钱运动”
——股市“救亡”国企
高负债、低效益的国有企业,在传统的间接融资渠道中已经碰到了极限。政府部门财务困难重重;国企职工没有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中央财政赤字严重,国库券发行猛增;银行呆帐率超过30%,债务危机严重,社会信用降低,国家信用风险增加;而在必须要支付的改革成本、经济运行的费用方面,不可能继续在财政和银行信用方面寻求足够的资金支持。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自然把目光投向了股份制度和股票市场。一种很有影响力的主张,就是利用居民的投机心理,把居民存款大量地转换为股票,用居民储蓄来支付多年来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改革成本,解决国企的财务困难,化解国家的金融风险和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于是,“股市救国企”的思路就此形成共识。
但是,资本市场作为一个直接融资的场所,必须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和“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所有参与市场筹资的对象都必须置于透明的市场环境之中,便于公众的监控与选择,这样才能使资本流向合理,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因此,资本市场要正常发挥筹资功能,必须具备公平竞争的环境和统一的竞争规则以及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和不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的条件。这种自由竞争的市场条件,中国股市是不具备的。
其一,在我国,股市的监控、上市公司的审批权力都在政府,政府还直接介入和干预股市。上市公司绝大多数为国有企业,中介机构绝大多数也为国有企业,股市运作的基本面仍然是政府行为。股市的这种制度设计和安排是直接违背市场基本原则的。
其二,国有企业并不因为上市而真正能够转换企业机制。实践证明,股份制对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无大的作用。股市对国企来说只是圈钱的场所,对企业的监控作用和优胜劣汰作用基本谈不上。因此,过去财政拨款对国企是软约束,银行贷款对国企也是软约束,现在国有企业通过股市筹资还是软约束。
——上市公司肆意“圈钱”
股市的主要功能是有效的配置资源,但我国的股市,尤其是上市公司有待成熟,“投资饥渴症”往往使它们不计后果地胃口大开,大行“圈钱之道”。
国有企业的软约束在股市上的表现就是不负责任的“圈钱”和滥用资金。公平、公开、公正”的中国股市,对中国的投资者来说只是一个投机市场,对上市公司而言则是一个圈钱机器。这种行为目前看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肆无忌惮的“疯狂地步”。
今年以来,很多上市公司以“减持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为由,不惜编造项目,设计虚假利润,鼓吹企业未来的美梦,来大行圈钱之道。因为增发的门槛不高,所以要求增发的公司如过江之鲫,趋之若骛。据统计,2000年增发的公司平均募集资金规模是9.74亿元,而同期实施配股的公司平均募集金额只有3.25亿元。到2001年8月份,已有近120家公司要增发,加上今年一季度已有14家公司实施了增发,这样,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已多达130家,筹资额达800亿元左右。增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许多公司的增发比例在1∶1乃至1∶8、1∶10以上。增发的价格更高得惊人,基本上接近二级市场的股价。很显然,股票市场增发的“口子”开大了。
很多上市公司根本没有好的项目,却急不可耐地圈钱,之后又随意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对募集资金一点不负责任。据统计,仅今年上半年就有122家上市公司变更了募集资金投向,其中变更招股项目投向的77家,占63.11%。另外,很多上市公司拿到钱后用于委托理财,重新回到二级市场炒作。统计资料显示,截至7月初,已经有26家上市公司披露了近50份委托理财协议,委托理财金额高达25亿元,其中不乏刚刚发行上市的公司和才完成新股增发的公司。
一些上市公司进行了增发却不能增效益。有这样一组数字,在实行预警制度后,今年第一次发出预警公告的70家上市公司中,有39家自2000年以来进行了首发、配股或增发,其中大部分是增发,合计占到了预警公司总数的56%。这39家公司在前次融资完毕不到1年的时间业绩就大幅下滑。
更令人不解地是,一些上市公司并不缺钱,却还是要通过增发再从股民手里捞一把。有人从今年公布增发方案的公司中抽查了88家公司做过一个统计。结果是,去年,这88家公司现金和银行存款几乎均在1亿元以上,平均每家达到了2.95亿元,其中有4家公司超过了10亿元。个别极端的公司账上躺着十几个亿的闲置资金,圈了这么多钱干什么用呢?一些公司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轻松改变募集资金投向,或归还银行贷款,或收购大股东的劣质资产,或用来炒股,造成有限的市场资源被浪费。对2000年实施再融资公司的一项统计显示,大多数公司都把钱用在短期投资上了,它们平均用在短期投资上的钱为7785万元,其中7家公司超过了10个亿。
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必然引起市场恐慌,增发消息的公布往往伴随着股价的大幅跳水,增发因而被人们戏称为“陷阱”或“地雷”。 股民对增发也只好用脚投票了,最直接的受害者是普通股民。从7月30日至今,全国6000万股民着实出了血,付出了惨重代价。以上证指数为例,6月底,指数还在2200之上,到了8月初,便跌到1900点以下了,跌幅达15%。6月底,沪深两市的流通市值大约为1.9万亿元,跌去15%意味着全国股民一月之内就承受了2850亿元的损失,以全国6000万股民计算,人均损失4750元。
——股市融资功能出现“衰竭”
目前,由于政府的直接干预和国有企业的软约束,使股市出现了过度投机和泡沫化的倾向,失去了股市已有的价值发现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股市的不规范、动荡不安以及风险过大可能导致两种结果:一是投资者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促使其远离这一市场,转而投向其他领域,这也就动摇了证券市场的最根本基础——投资者参与,而缺乏投资者广泛参与,证券市场就如无源之水,必将枯竭;二是过高的股价和过度投机蕴藏着股市崩溃的风险,一旦发生股价暴跌式的行情,不仅会给股市带来毁灭性打击,而且极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人为地维持股指高价,政府的调控政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要把股市作为除银行以外的对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系统,就必须维持股票二级市场股指运行的高价位。否则,就会增加一级市场新股发行的难度,失去为国企筹资的功能。在国家决策者们决定让股市成为取代银行成为国有企业最重要的资金来源后,这一点已被提到战略意义的高度。1999年的“5.19井喷行情”的出现,就是由于政府多项利好政策的强刺激。其后,一些早已预备好的国企大盘股利用二级市场指数高位运行创造的市场空间,蜂拥上市,完成了筹资任务。
正是因为中国股市背负着“救亡国企”的历史使命,由此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股市运行机制:政府出台利好——股市出现暴涨——国企上市圈钱——泡沫逐渐堆积——利空政策出台——股市应声下跌——融资功能衰弱——政府再次救市——……
这种运行机制的存在,表明中国股市正面临着被“掏空”的危险,股市自身所具有的各种功能无法得到正常、有效发挥,相反,各种不应有的职能却被人为强加其身,久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41,859.38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