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物流管理

全球现代流通发展的趋势——关于现代流通问题的研究报告之一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5 13:33:18
【本文由PB创新网为您整理】
    现代流通发展的趋势
 
    ——国际化
 
    所谓现代流通,就是在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全球范围的分工与交易空前扩大、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阶段,流通从过去局部的、片段的、不连贯的、一国或几国的运动过程,变成了全球范围的运动过程;从过去只有商品货物的流通,变成了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服务以及其他无形的要素禀赋的流通;从生产与流通相对分离、相对独立,变成了日益融合的大流通过程。战后的几十年,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变,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流通逐步形成,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流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用信息化、高科技化、高智能化和集约化的流通手段,把几乎所有国家都纳入了大流通的轨道,战前靠强权和武力所难以实现的目标,战后在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下得以实现。全世界贸易出口额1950年为607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30900亿美元,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到1990年达到71.4%。
 
    2001年世界进口总额64388亿美元,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5个国家占41.7%;出口额61624亿美元,上述5国占37.3%。我国2002年进出口总额6208 亿美元,国际市场依存度达50%。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国际市场依存度超过了50%。近二三十年,国际贸易迅速增长,1980年全球进出口额仅为40411亿美元,而到2002年就达到135410亿美元,增长了3.35倍,为它国而进行的生产,也就是说跨国流通的规模已占到世界GDP的40%以上。国际贸易的规模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大,流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在货物贸易国际化的同时,服务贸易的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扩大。目前世界贸易总额中,无形商品——服务的交易额已达到25%左右,而且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货物贸易。伴随贸易的国际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流通的国际化步伐也大大加快,通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再资本化和证券化,使对企业产权的交易具有了进入世界流通范畴的可能。通过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通过金融创新、各种衍生工具的利用,又形成了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的国际化大流通。特别是无形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使流通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世界商品市场、世界劳务市场、世界技术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等共同构成了流通国际化的现代流通体系。
 
    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货物和资源日益加强的跨国界流动,也指一套管理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易网络的出现”,“是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已加强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国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国界以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定义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亦即世界范围各国成长中的经济通过正在增长中的大量与多样的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快捷广泛地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现象。其表现为贸易、直接资本流动和转让”。总起来看,为别国生产的比重越来越高,国际贸易规模越来越大,经济资源和要素禀赋如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通过国际化大流通超越国界被重新配置的范围越来越广,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被打破。现代流通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经济全球化是流通发展到更高阶段出现的必然结果。
 
    现代流通发展的基本特征
 
    ——社会化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起点是需求和消费。要求社会经济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与非物质的生活需求,只能是由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引发。因为“个性愈是发达,它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愈是统一,它的能力和倾向就愈是趋向同质性,即统一个性的同质结构。” (匈 阿格妮丝·赫勒著《日常生活》第62页 重庆出版社出版。) 这种同质性使市场需求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几乎一切纳入流通范畴的东西,都具有了社会化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是作为有生命的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漫长历程,实际上是需求不断满足,消费不断进行的往复,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社会只靠自身的力量满足需求和消费,这样就使流通具有了社会化的内涵。
 
    需求与消费的社会化,使整个社会形成成熟的大众消费社会。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引发了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家务劳动的社会化,造成了人们对更多的无形商品的需求,无形商品因而进入了流通,服务的社会化应运而生。人们工作方式的改变,使进入流通的劳动力内涵发生了巨变,在流通中,具有较高交换价值的不是人体而是人脑。传统流通阶段即工业革命时期,马克思主要研究劳动力体力的贡献,而在社会化大流通中,则必须研究劳动力脑力的贡献,一种完全的“通货”——知识产品进入了流通,凝聚着对劳动力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使劳动者终身教育变得更加社会化。当社会分工由垂直分工为主转向水平分工为主,生产变得更为社会化,世界上很多产品已经无法在同一地点、同一工厂完成。社会化大生产本身成为社会化大流通的过程。产权的社会化,使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同时进入流通,企业成了可以自由流通的商品,谁拥有企业的股权,谁就拥有企业的产权。在金融的国际化进程中,资本的社会化、货币的社会化通过证券的社会化形成了庞大的市场,从而使更多的金融资产具有了社会化的性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进入流通速度的加快,使科学技术越来越具有社会化的特点,某一发明、某一创造、某一革新要获得交换价值,就必须进入流通转化为生产力。
 
    从能衡量流通发达程度和社会化程度的、目前数据较为完整的三次产业发展比例看,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三大产业的增长率分别为2.6:2.4:3.2。其中高收入国家的比例为1.5:2.1:3.2,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领先,快于第二产业1个百分点;中等收入国家的比例为1.6:2.0:2.8,第三产业增长率快于第二产业增长率0.8个百分点;低收入国家的比例为2.1:6.9:4.9,第三产业发展保持较高的速度。在1965-1993年间,全世界范围内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52%上升到62%,平均每年上升0.357个百分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增长趋势基本相同。到1993年,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已超过60%,低收入国家达到38%。目前美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高达89%。这标志着进入流通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载体,都越来越变得更加社会化。
 
    现代流通发展的运动特征
 
    ——信息化
 
    信息是进入现代流通的无形商品,但它一旦进入流通,就成为流通运动的先导,使流通成为由信息化带动的全过程加速度运动。信息进入流通,更具有社会产品被共用、共享的特征,信息流通的规模越大,速度越快,被重复使用的次数越多,对经济社会的价值就越大。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与信息打交道,语言的产生是第一次信息革命;文字的产生是信息的第二次革命,人们可借助文字跨越历史的空间传递交换信息;第三次信息革命是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在存贮信息和交流信息方面产生的飞跃;第四次信息革命是以电报、电话、广播以及其他突破性的信

[1] [2]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4,859.38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