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文环境下的中美会计差异
2.不同的思维活动取向。
美国民众的思维与活动取向多倾向于未来,关心行动的长远后果,属于创新思维方式,而多数中国人对待新事物、新问题的态度习惯于以过去的经验加以判断或效仿别人对待这类事物或问题的做法,属于惯性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活动取向使会计也表现出不同特点,突出地表现在企业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上。我国的不少会计人员认为,只有会计业务真正发生后的结果才是真实的,预算制度是一项可以敷衍的工作。相反,美国会计则将预算看成是真实而必需的,因此企业十分重视管理会计的应用,十分强调长期投资决策和全面预算,会计工作的重心从反映过去拓展到了规划未来。
3.不同的人性善恶观念。
人性善恶观念是指对人的本性的不同理解:人到底是性本善,性本恶,抑或两者兼而有之。一般而言,在基督教盛行的国家中,往往“性恶论”占优势,而在中国、阿拉伯等地盛行的东方宗教则往往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善恶观念对会计模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是否注重审计监控上。性恶论者和中性论者出于对人的怀疑特别强调严密的审查监控,因此在美国等国家中,审计业(包括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十分发达。相比之下,在“性善论”的文化氛围中,社会审计尤其是内部审计的起步较晚,范围较窄,尺度较宽,地位较低。我国的情况就是这样。
4.不同的民众法律意识。
一个国家民众的法律意识对会计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美国等西方国家都强调法治,民众一般都有很强的法律意识,习惯于依法办事。会计往往也是如此,会计规范制度比较完善,会计工作质量往往较高,会计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水平均处在世界前列。而我国由于长期受封建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强调人治,民众的整体法律意识相对较差。因此会计工作中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比皆是,会计工作秩序较为混乱,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至今仍较为严重,会计规范制度的完善也因之受到阻碍。
5.社会对会计的不同看法。
全社会对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会计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高低,往往会影响会计队伍的素质和会计事业的发展。在我国,至今仍有不少人认为会计只不过是“账房先生”,从事会计工作只不过“一把算盘一枝笔,写写算算一辈子”,枯燥乏味,没有意思,会计人员本身提高业务能力的内在动力不足,会计继续教育发展迟缓。而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会计职业的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会计队伍素质很高,会计规范也更强调灵活性和可选择性,从而有利于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的提高,会计的职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对美国会计的研究、介绍较多,但真正从比较研究两国的政治、经济、法律、人文等环境着手,以具有相似的会计环境作为我国引进美国会计经验的基本前提,有方向地选择借鉴美国会计模式中的有益成份方面,似乎做得还不是很够。因此对会计环境的研究,包括对会计人文环境的研究是新世纪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