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工商管理

美日企业管理模式比较——知识和决策权的视角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4 23:39:29
工通过专业化形成的往往是规范而狭窄的工作知识。员工只对本工作范围以内狭窄的工作职责负责,因而管理人员能够很容易收集和了解下层员工手中掌握的知识,从而对下属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为了有效地监督下属,上级管理者一般是由下级管理者晋升而来。由于专业化分工较明确,岗位与岗位之间的职能划分非常清楚,而管理人员又通常是本领域的专家,因而例外决策的权力一般掌握在管理人员手中,员工一般只从事简单的例行决策。传统的职能制管理方式在美国管理模式中具有核心位置,因为职能部门通过行使决策权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指导,而员工只是职能部门行使权利的工具。相反,在日本的管理模式中,员工的工作划分是非常模糊的。很多员工往往一身兼有数职,因而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上级对员工进行监督。由于员工的工作划分模糊,因而员工在工作中往往是通过干中学形成的专用知识。对于这样的知识和信息,上级管理者很难了解或者将它转移到自己手中,因而管理者很难对它进行控制。在日本的管理模式中,由于每个员工都具有大量的专用知识和信息,管理者不得不将大量的例外决策权下放至员工。由于员工能够根据自己所在的情景做出相应的决策,因而员工的参与在日本管理中具有关键的作用。管理者的角色也相应地从控制转变为指导。例如,在美国的生产管理中,工作的惟一权力就是根据生产计划、流程和规范进行生产。而在日本质量圈的管理模式中,员工同时兼有生产和维修机器的责任。员工能够根据生产情况,调整生产计划,改进生产流程,改进机器设备(青木昌彦,2001)。 

  3.纵向信息沟通与横向信息沟通 

  在美国企业中,由于主要实行的是专业化管理,企业内部的沟通方式主要实行的是部门内部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沟通,以及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同时由于专业人员之间没有进行工作轮换和企业背景培训,跨部门和跨专业之间的沟通往往需要通过管理人员来进行。在美国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到通常设立了很强的计划和协调部门来进行跨部门和跨专业人员之间的协调。因此,美国企业的信息沟通途径主要是部门内部以纵向沟通为主。而一旦出现部门之间的协调则主要通过部门领导之间的沟通、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美国企业中设立的各种委员会来进行。在基层和一般员工之间,由于过于强调发展专业知识而不是企业背景知识,因而一般员工层面上的横向沟通不多。相反,日本企业非常强调员工通过干中学形成的专用知识和背景知识。专用知识更多的是与特定的时间、地点相联系,管理者难以收集这样的知识和信息,为了有效制定决策,管理者通常需要将一定的决策权下放到每个员工手中,通过员工与员工之间直接的横向信息沟通来进行协调。为了培训员工横向沟通的能力,发展员工的专门知识,因而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岗位轮换,并且通过稳定雇佣制度鼓励员工发展企业的专门知识。例如,在日本管理中,如果机器出现故障,工人有权力和责任暂停生产线,并且直接和维修工人一起进行机器设备的维修。而在美国管理中,生产工人和维修工人的责任完全独立分明。一旦机器出现了问题,那么生产工人通常需要向班组长汇报,班组长然后再与维修工人的班组长协调,进行机器设备的维修。因此,日本模式中通常以发展工人的背景知识为基础,直接将协调的责任下放在工人身上。而美国模式中,通常强调专业人员沟通,而将协调的责任归结为管理人员。青木昌彦 (1988)将美国和日本不同的信息沟通方式归纳为纵向信息结构和横向信息结构。 

  四、两种模式的适用条件 

  美日两种管理模式作为两种典型的管理模式,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管理模式研究的深入,美国企业与日本企业的差别已经在急剧缩小。现在日本管理模式中的典型代表,如团队生产、质量管理、及时生产等已经在大多数美国企业中应用。因此说,现实中美国和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日益处于一种融合的阶段。如果我们将两种管理模式放置于更一般的理论框架中,我们便会发现即使在同一文化中如美国,也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的管理方式。有的美国企业重视专门知识的应用,而有的企业重视一般知识的应用。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以通用知识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和以专门知识为主的模式各有其特点,没有绝对的优劣性。我们惟一的研究目的只是在于寻找出不同模式的不同特点和相应的适用范围。 

  1.环境变化程度 

  以通用知识为主的管理模式在企业内部具有明确的工作分工和岗位设计。其需要的人力资源一般都是标准化的,因此可以通过在外部劳动力市场上获取。其员工的人力资源开发成本主要是由员工自己来承担,因而员工的流动率也较高,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风险较低。这样的管理模式主要适用于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企业。企业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人员雇佣,降低雇佣成本。另外,人员的高流动能够保持企业内部的知识和技术更新。相反,外部环境变化较平缓的企业则应该采取以专门知识为主的管理模式。例如,在环境快速变化的信息产业,美国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在经营环境相对成熟稳定的汽车行业中,日本企业则占据了主导地位。 

  2.行业特征 

  如果我们将整个产业笼统分为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的话,在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中通常采取的管理方式也是不一致的。在传统行业中,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降低产品韵成本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而这需要企业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降低存货水平,发展员工的多种技能,采取稳定雇佣等。这样的企业一般采用质量圈、员工参与、模糊工作定义为代表的日本式管理。而在新兴行业中,知识的快速更新导致企业与环境之间的信息流动加快,人员的流动率加快。这时,企业发展通用知识能够保证其参与到市场合作分工中去,并且获取市场的人才。企业采取美国式的专业式管理一方面可以保证企业具有很强的战略灵活性,另外可以维持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分工。90年代美国在高科技行业中的崛起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其管理模式。 

  3.外部劳动力市场 

  对于某一企业而言,两种管理模式之间没有绝对的优劣性,企业采取何种管理模式还受到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很大影响。在一个大多数企业采取日本式管理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中,企业如果不采取相同的管理模式则很难生存。这时,企业标准化的工作设计很难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其他企业的稳定雇佣政策,也会使得企业的人才流失非常严重。相反,在一个美国式管理占主导趋势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中,日本管理也难以生存。这种制度与制度之间的耦合性使得同一国家或地区中企业与企业的管理制度之间具有趋同性,而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企业制度具有差异性。

 
  五、结  论 

  改革开放的初期,以专用知识和合作为特征的日本模式如日中天。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兴起,以通用知识和市场竞争为特征的美国模式日益占据上风。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一直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Boisot & Child(1996)认为,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过程就是信息的编码和扩散过程。传统的采邑制度表现为知识的高度专有化,且往往在少数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群体之间流动。这在中国传统的老字号和民族企业中可以得到体现。这种采邑制度可以沿着两条方向进行改革。一条是以通用知识为基础的高度扩散的市场和层级制,即美国管理模式。另一条是以专用知识为基础的,依靠集体主义和共同价值观扩散知识的宗法制,即日本的管理模式。
 

  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制度的改革过程主要采取的是第二种制度,具体措施包括建立国家对大型企业的控制权,在核心企业之间建立联盟,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7,843.75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