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柳传志:联想控股的股权结构还可能变化
(文/黄锫坚)近日,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走入“科技创造Smart中国”,向我们讲述了他经历的经济改革,并展望了PC和IT业的未来趋势。
作为媒体公认的教父级人物,按理说,柳传志(柳传志新闻,柳传志说吧)的人生应该进入退居二线、著书立说的阶段。不过,他并未停步。今年年初,在联想集团遭遇最差业绩的艰难阶段,他再次出山,接过董事局主席的权杖。
两个月前,柳传志又迈过了一道坎:泛海控股集团受让中科院的部分股权,成为联想控股的第三大股东,柳传志出任新一任董事长。在媒体渲染的“国进民退”的大浪潮中,联想控股的这个举措,堪称逆势而为。而财经作家吴晓波也将之称为“柳传志式的智慧与悲怆”。
那么,柳传志本人是如何看待这次产权改革的呢?
他向我们坦诚,联想控股有一个不需忌讳的问题,那就是继承的问题。“我跟院里的领导长期多年的信任,但我后面的同事,上来以后怎么样能够更好地工作?当然最好的是更好的机制、体制作为保障更为合理,这样做也是为联想后面长期持续性发展铺垫跑道……从最根本上讲,最好还是从机制角度上考虑,它如果是一个有多家股东的股份制公司就更合适。”
联想控股开始是两家股东,国科控股(相当于中科院的国有资产出资人)和职工持股会分别持股65%和35%,而泛海控股集团入主后,国科控股、职工持股会、泛海控股三家的持股比例为36:35:29。
那么,这样一个股权比例是比较稳定的结构,还是会发生变化呢?
柳传志告诉我们:“可能还有变化。”他具体解释,“我还是要在退下去以前,考虑到新的联想控股以及下属的主要骨干企业管理层面的核心人物的长期激励问题。”
在他的心中,控股的业务发展,一定是让控股的主要管理层本身要有一种主人的心态在工作。“我们提出要做一个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本身有物质的联系,所以这方面是我们必须要考虑好的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讲,可能还会有变化,具体怎么样,现在还没想清楚。”
柳传志回忆起联想的漫长发展,也感慨万千。可以说,产权一直是他心中的一个结。
“跟周围中关村街上别的公司比,他们在承受着某些东西,跟我们承受最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他们把船经过大风大浪开到对面,他们就是船主,而我们其实就是船员,我顶多是个船长,当把货卸下来之后一看,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
联想自1984年成立以来,是一家百分百的国有企业,柳传志一直在为联想的股份清晰做努力。1993年之前,柳传志曾经提出一个股份制改造的方案。对于这个方案,中国科学院没有异议,但是却立即被财政部和国有资产管理局打回。不过,开明的中科院院长周光召批准了红利分配的方案:联想上缴的利润,65%归中科院,35%归员工。
尽管存在其他输送利益的渠道和诱惑,但柳传志仍然选择了一种坦途。“我把话摊明白,跟科学院的院长讲,我们希望得到股份。我这种做法是光明正大,是对的。而做这件事情本身,要很有耐心,因为国家的情况并不是我们说了算,甚至不是科学院说了算,必须大家要耐心,等待配合等等就是这样。而后来我们真的转成以后,明显联想会跟别的企业不一样,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一个企业有主人跟没主人是不一样的,比如今天的联想,从做汉卡到做电脑,从做电脑然后发展到做投资,做电脑又向海外发展不停进行调整,如果没有一个比较长期的远景追求,没有实现这个追求的规划和路线,它是不可能的。”
在提到国企的独立董事制度时,柳传志评论说,“独立董事更多的是把资产看住,让国家不要受损失,股民不要受损失。但是对这个企业发展的愿景,长期应该怎么做,可能独立董事这方面想得并不太多。这个企业要是有主人,主人要是长远、有愿景想发展的话,做出来的事感觉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