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你十年不嫌久 揭露机电界十大谎言
作者:Hero
【IT168机箱电源频道】全球首台计算机于1946年2月诞生,它的出现加速了人类走向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回想起90年代初中国开始兴起的计算机产业,经历7年发展从原有的品牌机行业出现了另一个分支――兼容机,更自由、更具针对性、更廉价的配置优势让DIY兼容机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从今天的发展状况来看,DIY兼容机的出现为PC普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DIY兼容机初期那些Pentium MMX、430TX主板、32MB容量内存、4GB硬盘、Voodoo显卡等配件在笔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当然这13年时间里不单止为笔者创造了无数回忆,还教懂了笔者如何理性看待厂商的宣传信息,填充于电脑城、满布IT网站的宣传信息又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正所谓“当局者迷”,消费者很多时候都被这些糖衣炮弹所蒙蔽,在此,笔者边追忆边细说厂商们过去多年来的“宣传真言”,在阅读本文的您看看曾经被多少个谎言所骗。
水泥+铁片制成的“被动PFC电感”
PFC(Power Factor Correction)意译为功率因数校正,它的作用主要在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过程中提升电能利用率,缺乏PFC电路的电源并不会存在危险,只是在电能利用率以及转换效率上大打折扣。从电源发展的起始到现在,PFC电路有两种,一是被动PFC,被动PFC电感成本低,对电源内部技术要求较低,但是电能利用率仅为70%,特点是配备被动PFC电感的电源较重;二是主动PFC,采用主动PFC电路设计的电源成本以及对内部电路技术要求较高,不过其电能利用率可高达99%,并且对市电电压适用范围广。
假PFC事件起源于2001年,当时大部分电源制品还是采用被动PFC电路设计,消费者在选购时一般会特别在意电源的重量,以及留意电源内部是否有一个铁制的正方体元件。部分无良厂商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大量生产假PFC电源,由于消费者在选购过程中无法辨别PFC的真伪,这些劣质产品凭借较低价格优势成功抢占市场。
在2003年,有一位用户对使用两年后损坏的电源进行拆解,无意中发现配置的被动PFC电感竟然是由水泥+铁片制成,其中的线材是直接导通。假PFC电感的消息在去全国各大论坛迅速传播,不少DIY玩家纷纷对电源进行了拆解,形如虚设的PFC电感实在骗倒了不少消费者,而且牵涉到的品牌较多,当年的假PFC电源事件对业界影响巨大,甚至时至今日,消费者仍然对手上的被动PFC电源存在猜疑。
电源越重越好
5年前的电源产品还局限于被动PFC设计,由于内部元件繁多,元件在负载时候会产生大量热量,因此电源内部配置了厚实的大面积散热片,综合上述设计已经为电源重量增益不少,一个额定功率为300W的电源重量已经达到4-5斤,这样的重量定律一直沿用至今,也成为了不少菜鸟级消费者一致的选购技巧。那时候的新品电源一般都以用料扎实为宣传卖点,而重量就是用料扎实的最好依据。
厂商看准了消费者对电源重量的重视,故意把电源散热片设计得更厚实一点,内部各处增设一些不必要的廉价元件,使电源尽量地沉重,这种为了重量而增重的做法恰好满足了消费者的选购心理,同时也在消费者心里增加了对该品牌产品的信赖度。
真正影响到电源重量的是内部元件,优秀用料+扎实做工确实是造成电源较重的因素之一,但是目前电子元件研发有了新的突破,一颗新式整流管可以完成以往大量二极管的工作,而且新式元件损耗更低、电能利用率更高,在今后的电源选购过程当中,我们没必要再以产品斤两来衡量好坏,电源输出是否稳定才是我们最值得关注的问题。
电源最大功率越大越好
关于电源功率我们日常听闻最多的就是额定功率与最大功率,额定功率即是电源能够长时间稳定输出的功率,而最大功率则是电源在短时间内可以保持稳定输出的功率。部分厂商针对消费者装机一步到位的心理,打出了“5年后都够用的电源”旗号,这种产品刚好满足那些为了避免以后升级出现不够用的问题,直接购买功率较大电源的消费者。
各家电源厂商加上部分商家大肆宣传,诸如上图的配置深受高端用户欢迎,究竟一套I7平台是否真需要用到额定功率550W的电源呢?采用这种一步到位的选配方式是否适用于我们每一位消费者呢?
先从够用就好的角度来看,很多用户都没有应该用I7平台的必要,装配这样一套高端平台纯粹是满足他们的虚荣心;而另一方面,像I7 920处理器+GTX285这样的组合就必须要高功率电源的想法是错误的,经过笔者实测,以上这套平台在不超频的情况下仅需要额定功率400W电源已经能够稳定使用;从长远的未来考虑,我们更没有必要选择高达550W的电源,请消费者们别奢望你的电源能够在使用5年后,还能满足升级后的配置电力需求,因为电源内部元件经过长时间负载损耗严重,其寿命以及转换性能等方面都大打折扣。
从型号能看出电源额定功率?
部分入门级用户一直对额定功率与最大功率两者定义含糊,在国产电源产品的标签中,额定功率与最大功率是两个不同的定义,最大功率通常会比额定功率高100W左右,而有些厂商虚标则会最大功率比额定功率高150W。这是由于要照顾“国情”需要,国内众多消费者对电源知识的认知不足,很多人购买电源都是看最大功率而不关心额定功率的多少。这种选购误区在低端市场上尤为严重,大部分厂商都会在产品型号上大作文章,比如某些品牌X300XX电源,很多消费者第一印象就觉得这是额定300W电源,实际上产品只有250W的额定输出能力。
相对于国产哗众取宠的做法,台系与国际厂商明显要厚道多了,按照国外品牌的标示规律来说,电源的额定功率就是最大功率(即上图的MAX注解),如ANTEC的EA380额定功率为380W,最大功率也是380W,消费者仅需要在产品型号上已经可以了解到真实的输出功率。
采用主动PFC的电源更省电
之前不少厂商都在宣传自己的电源采用主动PFC设计,PF数值在0.9以上,更节能更省电。事实上,采用主动PFC的电源PF值确实在0.9以上,甚至部分优质电源更能达到0.99,反观那些被动PFC电源的PF值则徘徊在0.73-0.82之间。根据功率因数(PF)的定义,PF值越接近1,电能在电源线传输过程的损耗就越少,但这个优势并不体现于电费上,可以忽略不计。
真正可以体现到节电的是电源转换效率,实际上,当你采用一款转换效率为80%的主动PFC电源与一款转换效率同为80%的被动PFC电源,你所需要缴纳的电费是完全一样的。当然,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主动PFC设计才是主流配置,目前已经有不少采用主动PFC的电源转换效率达标85%甚至以上,但以个人用户而言,屈指一算一年能省下来的电费也就是那么几十块。从笔者对市面上大部分主流电源的评测经验来看,有部分采用主动PFC电源甚至比被动PFC电源的转换效率还要低,“主动PFC的电源更省电”这个扯谈在真实性能数据面前不攻自破。
瓦数越大的电源越耗电
很多朋友在购买电脑配件之前,总会请教笔者如何选购或者问及一些注意事项,在与朋友们的交流当中,笔者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是不是瓦数越大的电源越耗电啊?你给我配个刚刚够用的就好了”。因为入门级用户都会认为如果装配一个1000瓦的电源,电源就会每小时耗电1000瓦。
每个问题总有个起源,以上这种错误想法还得追溯到DIY兴起的初期,那时候入门级用户总喜欢泡论坛来学习电脑装配的知识,而在论坛里总有一些似懂非懂的伪玩家来传播这种信息,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越来越多读者受到误点的影响,因而在电源知识领域当中普遍存在着这个无稽话题。
实际上电源耗电绝大部分取决于整机配件的功耗,假设整机功耗为350W,我们分别采用额定功率为350W、500W以及1000W的电源作电力输出,三个电源的真实费电量并不会有明显的差距。当笔者推翻“瓦数越大的电源越耗电”这个错误观点后,并不代表笔者就推荐大家购买高功率的电源,衡量电源的瓦数大小应该视乎配件而定,笔者建议大家在确定电源目标之前先登陆国外硬件网站extreme数据库,对相应的配置进行模拟性功耗测试,这样更有效提高电源选购的准确性。
电源转换效率达95%以上
曾经有多个电源厂家在宣传单张上标示其产品采用主动式PFC,转换效率可达95%以上,这样的宣传手法很明显是针对那些连“功率因数”与“转换效率”概念都不了解的菜鸟消费者。
就如上图所示的论坛宣传文章,“多彩DLP-650S采用了主动式PFC,电源效率高达98%”给我们很多消费者带来了错误的信息,采用了主动式PFC的电源转换效率就能够达到98%?还是要买多彩这款采用主动式PFC的电源才可以获得98%的转换效率性能?一直有关注我们IT168机箱电源频道的朋友肯定会知道宣传文章中的错误要点,主动式PFC设计的电源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电能利用率高,最根本的优势表现在于功率因数(PF),而不是文章中所提及的转换效率。
伪80Plus认证电源
2006年末,电源领域在全民节能减排的带动下,人们的节能意识渐渐得到加强,由于电源损耗是节能运动的重要打击对象,因此电源内部的节能技术以及省电功能研发成为了全球各大厂商一致追求的目标。在80PLUS认证的推出之际,消费者已经开始重视电源制品的性能表现,经过80PLUS认证的产品,其外包装和铭牌一般都会打上80PLUS LOGO,标有80PLUS认证的电源成为了节能环保用户的首选目标。
很多消费者看到有80PLUS LOGO标示的电源,就毫不犹豫买下,这种不了解产品真实情况就贸然选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事实上,贴有80PLUS LOGO的电源同样存在真伪,就如号称通过80PLUS认证的多彩游戏之星DLP-600A电源,截至今日我们登陆80PLUS官方网站,仍然没有看到有多彩电源通过80PLUS认证。(多彩电源的英文名为Delux,通过80PLUS认证并且以D开头的电源品牌并没有出现Delux字样)
全铝机箱散热性能优于钢质机箱
很多高端用户总会说自己的全铝机箱散热性能有多强,似乎那些对散热性能要求较高的用户都会认为全铝机箱才是他们最佳的选择。当笔者问及那部分用户为何说全铝机箱散热性能更强的时候,他们均会反映当主机运行一段较长时间,原本采用的钢质机箱侧板温度较高,而换用了铝制机箱后,相等甚至更长的运行时间,铝质机箱侧板仍然保持冰凉。
根据以上用户的反映信息来看,笔者终于恍然大悟,确实铝导热率是钢的三倍,但这并不能说明铝机箱的散热就优于钢质机箱,因为机箱内的大部分热空气都是靠对流风道排出箱外,热空气很少依靠材质进行散热。用户用侧板温度来衡量箱内散热性能的方法是错误的,正因为铝材质的散热速度快,热量与箱外冷空气进行热传递的过程较短,所以用户在铝质挡板的外部很难了解到箱内的温度。
铝材质质感偏软,在机箱制作过程当中对技术要求较高,全球定价最低的铝制机箱零售价格也高达600多元,从现阶段的国民消费水平来看,全铝机箱实在难以普及大众。对流风道决定了箱内散热性能,用户在选购过程中,多从机箱的内部布局、散热设计、人性化设计以及个性化配置等方面考虑,而不应盲目听从全铝机箱散热性能更好的谬论。
CPU温度立刻下降5度的38度机箱
Intel 38度机箱这个名词我们日常听得较多,当要了解这个名字的起源,我们得回忆到2003年末,那时候基于Prescott核心的Pentium4与CeleronD处理器发热量惊人,为了能够为这系列处理器提供一个较低温的工作环境,Intel专门制订了全新的机箱散热标准规范CAG 1.1(Chassic Air Guide)。根据Intel的官方信息,在35度的室温环境下,遵循CAG 1.1制作规范的机箱可以确保CPU周边空气温度保持在38度,散热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机箱的Intel CAG1.1规范机箱逐渐被人们称为“38度机箱”。
Intel CAG1.1规范的诞生让沉寂已久的机箱领域增添不少活力,在Intel大力宣传该规范的优秀之处时候,各大厂家一致推行“能让CPU立即下降5度的38度机箱”,到底这些机箱是否真能达到瞬间降5度的效果?具备前后风扇装置、侧板导风罩设计的产品就是38度机箱?Intel CAG1.1规范对机箱内部散热配置有明确规定,并且对导风罩尺寸、侧板通风孔位置等均有严格要求,部分粗制滥造的“38度机箱”根本没有完全依照规范列表严格监控,因此这类产品对CPU散热没有丝毫帮助。
经历了6年的发展,Intel 38度机箱制作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就以现今机箱市场状况来看,很难再找寻到非38度机箱的踪影。笔者留意到一些零售价格低至70元的机箱也贴有Intel 38度LOGO,配有前后对流风扇安装位、侧板导风罩以及大面积通风孔设计的箱体完全符合Intel CAG 1.1规范要求,但厂商们为了降低产品成本,前后面板只预留风扇位,如果用户选购这类产品进行装配的话,笔者建议购买风扇安装在机箱内,以达到散热性能最大化。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