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1美元 你会买下《商业周刊》吗?
最近总在发生一些令人深感震惊的事情——比如迈克尔·杰克逊死了,比如美国《商业周刊》要被卖了。
迈克尔·杰克逊,一个流行音乐时代的标志性人物,随着当红年代的远去,死则死尔。但《商业周刊》不同,这本有着80年历史,拥有190名编辑,发行于全球140多个国家,每周有约480万读者的全球最大商业杂志,曾经是所有财经人士心中的“神坛”!哦不,它一直都是!它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牵连着整个行业动态,就算是在今天,它也仍然是人们观察商业动向的指南,是所有媒体从业者学习捧读的楷模。
时过境迁,尽管是如此被神化的一本杂志,可最终还是没能扛住美国经济危机的风暴。
7月14日,据国外媒体报道,由于经济低迷以及互联网逐渐蚕食传统媒体的广告营收,全球领先的信息服务公司麦格劳·希尔已经聘请投资银行负责《商业周刊》杂志的出售事宜,为其寻求买家。更加不可思议的是,麦格劳·希尔出售这家杂志的价格可能仅为1美元。去年10月,美国著名娱乐杂志《电视指南》(TVGuide)就被其母公司以1美元的价格贱卖给了一家非传媒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电视指南》易主后不久,《商业周刊》还专门刊登了一篇关于2009年美国传媒产业的前景和可能发生事情的预测,没想到,仅过半年,相同的命运就光临自己。
1美元接手世界最著名的商业财经杂志,这看起来确实很不可思议——麦格劳·希尔傻得连《商业周刊》的行业价值和意义都全然不顾?当然不是。1美元,不过是这笔交易的小小象征。1美元背后,是一个不能承受的巨大亏损包袱。
根据摩根大通的计算,《商业周刊》每年营业收入仅为1亿美元-1.5亿美元,每年亏损高达2000万美元,甚至有些损失测算下来还要远高于这个数字。今年第二季度,《商业周刊》广告销售额下滑了30%,至4390万美元,高于业内22%的平均降幅。而今年4月,麦格劳·希尔公布的其信息与媒体部门第一季度的运营利润下滑了76.4%,这个部门就包括《商业周刊》。
就算成功把杂志卖出去,出版商并不能从中获得收益。不过没关系,这好歹能使今年的业绩不至于惨不忍睹——亏损减少“至少1000万至2000万美元”,而且还能去掉“一块持续分散其精力的业务”。
不仅是《商业周刊》,看看自从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报业方面传来的坏消息吧。
1月2日,美国亚裔社区发行量最大的英文报纸《亚裔周刊》出版了最后一期印刷版报纸,现在,该报纸以网络版方式存在;3月5日,近150年历史的丹佛《落基山新闻》由于无法找到买家而不得不停刊;3月17日,拥有146年历史的《西雅图邮报》也印刷了最后一期报纸,同一天,该报的网络版正式运营;类似的还有《基督教科学箴言报》、《AnnArbor新闻报》……在金融危机之下,美国报业一片惨淡,报业的衰败势头已经呈现多年,但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催化剂,这些从业者可能都还保守着一个秘密,那就是他们已经不再被需要了。
当前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人们有目共睹,尤其是在美国,只要你想,几乎没有在互联网上找不到的东西。报业今天的发展趋势,并不是因为看报纸、杂志的人少了——相信在今天关注《商业周刊》的人并不比10年前的少,而是大家把目光都转向了互联网,通过网络不花钱看新闻或者评论。
美国报纸杂志的失势并不是简单意义的纸媒的消亡,而是在互联网时代,以报业为主营业务和核心的商业模式正在退居次席。
在互联网发达的时期,读者们同时享受着新旧两个时代更替期间的美好:平媒为王时代高密集的深度报道,和互联网时代低成本快速度的网络新闻。如今,报纸和杂志依旧是很重要的新闻来源,未来也是如此,但在互联网面前,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为之掏钱。
其实,早在2007年,Google曾一度热情地向传统媒体们抛出橄榄枝,新闻大亨默多克也呼吁各大报纸要通过网络版收费自救……
不过,即使依靠由纸媒转向网媒来缩减成本,这种“免费的午餐”似乎还是撑不了多久。7月17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声明,称在未来12个月内,新闻机构或许将摒弃免费新闻的商业模式,而转向收费。也就是说以后看他们网站上的新闻也得花钱了,虽然理由是“广告收益滑坡得厉害”,但《金融时报》此举是否能被广大网民接受,笔者还是不看好。
到目前为止,谁会买入《商业周刊》不得而知,正如前面所说,即使收购这本杂志是一桩不费钱的交易,但从美国当下的经济趋势和未来的报业的发展前景来看,要解决好买下这本杂志后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还真的需要相当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