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用户注册
首 页商业源码原创产品编程论坛
当前位置:PB创新网文章中心信息化会计理论

中日会计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整理  发布时间:2009-02-05 10:33:48
会计理论工作者根据我国国情,设计出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为考核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提出了一整套规范性标准和方法。不过,与日本相比,还存在许多需要不断改进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严重脱节。我国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虽然日渐兴盛,但多数理论还是来自于西方管理会计的模仿或单纯的理论推导,研究者很少关心其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效果,实际工作者对这样的研究成果知之甚少,对其应用效果往往持怀疑态度,从而使理论研究与会计实践严重脱节,制约着管理会计的发展。相比而言,虽然在日本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该问题,但由于其管理会计研究的动力也来自企业管理的需要,企业建立管理会计的普及程度较高,情况明显要好于我国。

  (2)管理会计尚未得到企业的普遍重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在不断深入,但由于改革方式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许多企业尚未完全建立现代企业经营机制,企业管理方式也不够规范,企业建立管理会计的环境还有待不断改善。另一方面,人们的观念也有待改变,不少企业对建立管理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建立管理会计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开展。

  (3)管理会计尚未在中国得以普及。中国会计工作的规范与发展,政府部门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由于管理会计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使得政府部门在管理会计的普及方面难于发挥作用,这就使得中国建立管理会计的普及程度不高。而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来自于企业内部的动力,促进了其建立管理会计的普及程度。

  (4)管理会计机构设置和工作组织缺乏规范。由于对管理会计的机构设置和工作组织尚未进行统一规范,企业建立管理会计的情况存在很大差别,工作开展情况也参差不齐。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要通过政府部门、理论界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促进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广泛开展。

  三、中日成本会计模式的差异与启示

  日本企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其生产方式和管理思想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和日本相比,最大的差距并不在于成本核算方面,而是成本管理的思想以及相关的成本会计问题。

  (一)与日本相比,中国在成本管理方面重视不够

  日本企业在管理中非常重视成本管理问题。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工商业迅速崛起,使得包括很多美国公司在内的世界知名公司学习其高效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经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适时制”制造系统和与之密切相关的“零存货”制度以及全面质量管理思想。适时制的采用可以减少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周转,进而还会降低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适时制”和“零存货”可以发现许多隐藏的管理上和经营上的问题。例如,质量问题、协调问题等。

  (二)日本更加重视“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

  日本企业一直重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在管理中日本企业都普遍采用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做法,让员工共同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这反映了日本企业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这一管理思想贯穿和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促使员工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在日常生产中,职工会真正视浪费为罪恶,使成本的控制和节约成为职工自觉自愿的行动。我国企业在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企业职工已经习惯了计划和命令,职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普遍不高。因此,要改变我国企业的领导模式,不能采用权利主义的命令式管理,而应实行参与式的民主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分析中日两国在会计模式上的相似和差异有助于我们看清我国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入WTO之后,在未来的会计模式定位上,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辩证地处理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博采众长,合理借鉴,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模式。

  「参考文献」

  [1]欧阳清。成本会计的发展趋势及我们的对策。财务与会计,1999(11)

  [2]佐藤邦雄。现代报表论的要点整理。中央经济社,2000

  [3]叶陈刚。比较会计研究纲要。黑龙江财专学报,1996(5)

上一页  [1] [2] 

Tags:

作者:佚名

文章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PB创新网ourmis.com】Copyright © 2000-2009 . All Rights Reserved .
页面执行时间:12,828.13000 毫秒
Email:ourmis@126.com QQ:2322888 蜀ICP备050067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