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D在国内大型企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我们不可能象国外大型那样,以7:3的比例进行软、硬件投资(即70%投资的资金用于购买,30%用于购买硬件),结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以5:5或3:7的软、硬件投资比例应该是能够承受的。
3.3 对的二次开发的认识不足
每个大型都有自己的相关系列,不同类型的,他们面向的社会需求也是不同的。目前市面上的商业基本上都是面对某一专业的带有共性的通用开发平台,如建筑方面的、机械方面的等,它们所涵盖的范畴相对较大。如何才能得到真正适合本单位特定研制过程的呢?这就牵涉到的二次开发问题。
许多大型经过了初期的使用后,都会有对进行二次开发的迫切要求。目前大部分单位采取的是鼓励本单位的设计人员针对需求进行开发,有些单位还专门组织了一批人员进行专职的二次开发。这种培养的意识是正确的,但得到的最终效果却不明显,越来越多的设计人员抱怨不好用,存在这样那样的实际问题。
其实大型的培养重点应该是应用来解决各种实际工程问题;而高等院校和研究院的培养重点才是的二次开发。为了摆脱二次开发的无序状态,大型必须与高等院校和研究院合作,针对不同的,开发出更适合自身的。
3.4 对计算机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经过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许多大型都具备了多台计算机及相应的设备,有的单位还设立了计算机房以便于统一管理。但实际情况却并未管到实处,大部分计算机管理人员是兼职而非专职,他们同其他设计人员一样要承担各种硬指标的设计任务;对于计算机管理这一任务而言,往往是软指标,除了制定一下机房管理条例及定时开关主机,并无其它的任务需按时保质完成。这就使得计算机管理人员根本无暇也无意去考虑设备的维护、的更新及解决推广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针对以上的情况,计算机管理人员应设为专职,应较为精通应用及维护硬件,并经过一系列必要的培训后方可上岗。他们必须在计算机管理的同时利用大量的时间学习以跟上计算机飞速发展的步伐,以保证能够对专业设计人员进行应用方面的辅导。一般来说,他们平时工作的劳动强度应保持与其他设计人员相当。
3.5 对应用过于依赖
可以替代工程设计人员完成许多繁杂的计算,使原来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时间的工作变得简单易行,但它无论如何都无法取代人脑的创造性思维。技术应用的程度及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者的工程设计水平。在很多大型里,不少设计人员往往注重让计算机得出结果的快慢,而忽视了计算结果与工程实际互相印证,不愿再花精力和时间去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他们把技术当作简单的机械性的流水作业,而忽略了在工程设计中的创造性、具体性和正确性。其实任何一种都受到开发者的实践水平、经验等局限,不可能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通用工具。现实工程中千变万化的情况也无法与使用时的初始条件相吻合,每一位设计人员在应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时都需依靠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工程经验对辅助设计进行修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技术人员在应用的同时应不断地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才能确保设计质量。
4 在大型中的发展趋势
在目前应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化,就应走信息化的道路。目前比较好的思路是利用数据库技术,将一定规范的设计信息(明细表、明细栏、标题栏中的信息)作为数据对象,储存在数据库中,通过数据库进行管理,也可以进行实时变更。技术是先进制造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以实现制造过程信息集成为目标,不少大型已着手开始建立级的CIMS(Computer Integration Management System)系统,从而实现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
作为CIMS工程的一个子系统,可独立于CIMS之外而运作,并通过BOM(Bill of material)的形式向CIMS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源,再通过PDM(Product Data Management)系统得以实现,从而将、CAM、CAE、CAPP的应用集成。
具体地说,的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面向的全过程
在的全过程中,要求的信息能在不同的环节间方便地转换,有助于开发人员在设计阶段能全方位地考虑的成本、质量、进度及用户需求。
4.2 考虑的继承性
在的更新换代过程中,要求能方便地获得的全部历史数据,以便充分利用已经经过生产实践的信息,在新品开发过程中,只需对其中极少部分零部件进行修改后重新构造,即可得到全新的,这不仅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节约了研
Tags:
作者:佚名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